金线莲的田间管理以及繁殖方式
金线莲(学名: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(Wall.) Lindl.):植株高8-18厘米。根状茎匍匐,伸长,肉质,具节,节上生根。茎直立,肉质,圆柱形,具2-4枚叶。叶片卵圆形或卵形,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,具金红色带有绢丝光泽的美丽网脉,背面淡紫红色。
总状花序具2-6朵花,长3-5厘米;花白色或淡红色,不倒置(唇瓣位于上方);萼片背面被柔毛,中萼片卵形,凹陷呈舟状;花瓣质地薄,近镰刀状。花期8-11月。金线莲生于海拔50-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。产于中国、日本、泰国、老挝、越南、印度、不丹至尼泊尔、孟加拉国也有分布。
金线莲的生态习性:金线莲生于海拔50-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。金线莲性喜阴,忌阳光直射,喜湿润,忌干燥,15℃至30℃最宜生长。35℃以上生长不良。
5℃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,这时,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。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。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,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。
金线莲是肉质根,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,排水性能必须良好,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。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,pH值以5.5-6.5为宜。
金线莲的栽培技术
科学选地:金线莲人工栽培时,植地应选择在海拔高度较高的林地溪沟边荫凉处,这是取得栽培成功的关键,要求海拔400m以上,近阔叶林或针阔叶林交混地带。
要求1月份平均气温10摄氏度,7月份平均气温25摄氏度,空气相对湿度70%,常风小或静风,透光度为30%左右,周围有水源,土壤结构性能好,最好是呈中性或偏酸性(pH=4.5~6.5)的经风化的黄壤土。
科学栽植:金线莲的栽植宜浅不宜深,栽后最好覆盖干净干燥的苔藓,株行距为5~10cm*5~10cm,种植后要立即浇定根水以确保成活率。较高海拔的山区宜在春季4~5月份种植,可加速生长,当年收获。平地低丘应选择在秋季8~9月份种植,这样可避免夏季高温和病虫害发生传播的高峰期,提高成活率和产量。
田间管理:金线莲田间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成活率和生长及产量。金线莲的生长周期所需光热量少,特别忌中午前后的直射强光,故应于栽培地上架设遮荫棚,调节透光度。
金线莲需水但又不宜积水,所以浇水量的多少要视苗的发育状况及其生长的环境而定。栽植后的金线莲,施肥种类应以迟效性的有机肥料为主,如用黄豆饼经发酵后的稀释液、猪粪、牛马粪等农家肥,若能配合喷施叶面肥更好,通常在每100kg肥液中加少量的硫酸亚铁,以促进叶色浓绿而富有光泽。
在金线莲的生长季节,每隔半个月还可用0.3%的尿素加0.2%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1次,连喷4次。施肥时切忌污染金线莲叶片,如不慎污染,应立即喷清水。危害金线莲的因素及病虫害的发生,大多是由于高温、通风不良以及受到光与栽培地不清洁所致。故应设法克服这些不良的因素并去除杂草。
采收:金线莲栽植后4~5个月,株高10cm以上,5~6片叶,鲜重1~2g即可采收。收获时连根拔起(也可割茎留根再生),抖去泥土,置于阳光下爆晒或用火烘干即成干品。
金线莲的繁殖方式
分株繁殖: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,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。凡植株生长健壮,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,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。分株前要减少灌水,使盆土较于。
分株后上盆时,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,再铺上粗石子,占盆深度1/5至1/4,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,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。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,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,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,最后浇透水,置阴处10-15天,保持土壤潮湿,逐渐减少浇水,进行正常养护。
播种繁殖:兰花种子极细,种子内仅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,发芽力很低,加之种皮不易吸收水分,用常规方法播种不能萌发,故需要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来供给养分,才能萌发。播种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,表面用75%的酒精灭菌后,取出种子,用10%次氯酸钠浸泡5-10分钟。
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,然后置暗培养室中,温度保持25C左右,萌动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茎。从播种到移植,需时半年到一年。组织培养已获成功,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。
上一篇:猴面小龙兰的繁殖方式以及养护方法